《六祖坛经》精华:10首偈颂揭示修行真谛,直指人心

《六祖坛经》精华:10首偈颂揭示修行真谛,直指人心

外在的繁华和物质虽然能带来一时的满足,但这种满足是短暂的,无法触及人的内心深处。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智慧。

不要被外界的表象所迷惑,要学会从内心去寻找答案。生活中的很多烦恼和困扰,其实都是因为我们对外界事物的执着和贪念。

当我们能够看透事物的本质,认识到一切皆是因缘和合,便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。

要学会放下。生活中的很多负担,都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放手。当我们能够理解“本来无一物”的道理,便会懂得放手,从而活得更加轻松自在。

在忙碌的生活中,不妨时常提醒自己,回归内心的清净,以智慧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。

02

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;

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;

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;

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;

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。

【释义】

这是六祖惠能大师在传授心法时所说的偈语。

“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”:何期是惊喜之意,表达了对自性本自清净的发现。自性指的是每个人的本性,即不依赖于外在条件而存在的内在本质。每个人的本性原本是清净无染的,不受外界污染。

“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”:自性是超越生死的,它不是由因缘和合而生,也不会随着事物的消亡而消失。自性是永恒的,不生不灭。

“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”:自性本身就包含了所有的智慧和福德,不需要向外寻求。每个人的内在都具备了成就一切的可能性和条件。

“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”:自性是坚固不动的,不受外界风浪的影响。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,自性的清净和稳定都不会改变。

“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”:自性具有无限的创造力,能够生出世间的一切法。一切法都是自性的显现,而自性是一切法的源头。

【感悟】

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是清净的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的心灵常常被贪嗔痴等烦恼所污染,但这句话提醒我们,这些污染并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。通过修行,我们可以去除这些污染,恢复自性的清净。

自性的不生不灭给予我们面对生死的勇气和智慧。生命中的起伏和变化都是暂时的,而自性则是永恒的。认识到这一点,我们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变故。

自性的具足告诉我们,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在我们之内。我们不需要过度依赖外界,而应该向内寻求答案,相信自己内在的力量。

自性的无动摇性提醒我们,无论外界如何喧嚣,我们都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。只有内心的稳定,才能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清醒和理智。

自性能生万法的观念启示我们,每个人都是创造力的源泉。我们可以通过发掘内在的自性,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。

通过认识自性、保持自性的清净和稳定,我们可以找到生命的真谛,实现自我超越。

03

说通及心通,如日处虚空。

唯传见性法,出世破邪宗。

法即无顿渐,迷悟有迟疾。

只此见性门,愚人不可悉。

说即虽万般,合理还归一。

烦恼暗宅中,常须生慧日。

邪来烦恼至,正来烦恼除。

邪正俱不用,清净至无余。

菩提本自性,起心即是妄。

净心在妄中,但正无三障。

世人若修道,一切尽不妨。

常自见己过,与道即相当。

色类自有道,各不相妨恼。

离道别觅道,终生不见道。

波波度一生,到头还自懊。

欲得见真道,行正即是道。

自若无道心,暗行不见道。

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。

若见他人非,自非却是左。

他非我不非,我非自有过。

但自却非心,打除烦恼破。

憎爱不关心,长伸两脚卧。

欲拟化他人,自须有方便。

勿令彼有疑,即是自性现。

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。

离世觅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

正见名出世,邪见名世间。

邪正尽打却,菩提性宛然。

此颂是顿教,亦名大法船。

迷闻经累劫,悟则刹那间。

【释义】

出自《六祖坛经》,包含了六祖惠能大师的教诲,主要阐述了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,以及如何在世间修行,达到清净本性的境界。

“说通及心通,如日处虚空。”

说法与心法相通,就像太阳照耀在虚空中,无所障碍。这里的“说通”指的是通过言语传授佛法,“心通”则是指内心的领悟和通达。太阳在虚空中普照万物,比喻佛法的真理遍及一切,无所不在。

“唯传见性法,出世破邪宗。”

六祖强调,他所传授的是直指人心、见性成佛的法门,这种法门能够破除一切错误的见解和宗派。见性法是佛法的核心,能够让人超越世间的束缚。

“法即无顿渐,迷悟有迟疾。”

法本身没有顿渐之分,但是众生因为迷悟的程度不同,所以领悟法的时间有快有慢。顿渐是指修行的速度,而法则是绝对的真理,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。

“只此见性门,愚人不可悉。”

这个见性成佛的法门虽然简单,但是愚昧的人却无法完全理解。这是因为愚人被无明所障,无法直接领悟自性。

“说即虽万般,合理还归一。”

说法虽然有千万种,但最终都要归结到见性的真理上。不同的说法和法门都是为了引导众生走向同一个真理。

“烦恼暗宅中,常须生慧日。”

在充满烦恼的内心世界中,我们需要不断地生起智慧的光明,如同太阳驱散黑暗。

“邪来烦恼至,正来烦恼除。”

当邪念来临时,烦恼随之而来;当正念现前时,烦恼自然消除。正念是修行的关键。

“邪正俱不用,清净至无余。”

不执着于邪念,也不执着于正念,达到彻底的清净。真正的清净是超越对立的。

“菩提本自性,起心即是妄。”

菩提自性是本来具足的,一旦起心动念,便是妄念。自性是真实的,而妄念是虚幻的。

“净心在妄中,但正无三障。”

在妄念中保持净心,只要保持正念,就能消除三种障碍(烦恼障、业障、报障)。

“世人若修道,一切尽不妨。”

如果世人想要修道,那么一切都不应成为障碍。修行应在日常生活中进行。

“常自见己过,与道即相当。”

经常自我反省,发现自己的过错,这样就能与道相符合。

“色类自有道,各不相妨恼。”

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,彼此之间不应相互妨碍。

“离道别觅道,终生不见道。”

如果离开了眼前的道去寻找其他的道,那么一生都无法见到真正的道。

“波波度一生,到头还自懊。”

如果一生都在忙碌中度过,最终会感到悔恨。

“欲得见真道,行正即是道。”

想要见到真道,只要行正就可以了。正行即是道。

“自若无道心,暗行不见道。”

如果一个人没有修道的决心和意愿,那么即使他表面上在修行,实际上也无法真正见到道。这里的“道心”指的是对佛法的真诚追求和修行的决心。“暗行”意味着没有真正的理解和领悟,只是形式上的修行。

“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。”

真正的修行人不会专注于世间的过错,因为他们知道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和空性的,执着于世间的对错只会增加自己的烦恼。他们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修为,而不是外界的过失。

“若见他人非,自非却是左。”

如果我们看到他人的错误,而自己产生了非议,那么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偏离了正道。这里的“左”指的是偏离正道,走向错误的方向。

“他非我不非,我非自有过。”

他人的错误不是我错误的理由,我自己的错误是我自己的过患。修行者应专注于自己的行为和心态,而不是他人的过失。

“但自却非心,打除烦恼破。”

只要自己消除错误的念头,就能够打破烦恼的束缚。烦恼的根源在于自己的心念,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,才能真正的解脱。

“憎爱不关心,长伸两脚卧。”

对于世间的爱恨不加以关心,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,就像悠闲地伸直双腿休息一样。

“欲拟化他人,自须有方便。”

如果想要教化他人,就必须有适当的方法和方便。在传播佛法时,需要根据不同人的根器和情况,采取适宜的方式。

“勿令彼有疑,即是自性现。”

不要让他人产生疑惑,这就是自性的显现。在教授佛法时,要清晰明了,使他人能够无疑地理解,这样才能体现出真正的自性。

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。”

佛法并不脱离世间,而是在世间的觉悟中体现,修行不应脱离现实生活。

“离世觅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”

如果离开世间去寻找菩提,就像寻找兔子的角一样徒劳无功。菩提是自性的显现,不在于世间的外在追求。

“正见名出世,邪见名世间;邪正尽打却,菩提性宛然。”

正确的见解被称为出世,错误的见解被称为世间。当超越了邪见和正见的对立,菩提自性就会自然显现。

“此颂是顿教,亦名大法船。”

这首颂是顿悟教法的体现,也被称为大法船,能够载渡众生到达彼岸。

“迷闻经累劫,悟则刹那间。”

迷惑的人听了佛法,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领悟;而一旦悟道,却是在刹那之间。

【感悟】

深刻地揭示了顿悟佛法的精髓。

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形式上的繁多,而在于内心的觉悟和清净。

修行者应专注于自己的心念,超越世间对错的评判,在教化他人时,要有方便法门,并在日常生活中体悟佛法,最终达到菩提自性的显现。

修行之路,在于见性成佛,而见性之法,并非遥不可及,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。我们应该认识到,菩提自性本自具足,烦恼与妄念皆是心的造作。只有保持正念,才能破除烦恼,达到清净的境界。

修行不是逃避现实,而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自我反省,发现并改正自己的过错。

顿悟之道,如大法船,能载渡众生到达彼岸。迷与悟,往往在一念之间。修行是一场内在的旅程,只有不断观照自心,才能在刹那间领悟真理,实现生命的升华。

04

迷人修福不修道,只言修福便是道。

布施供养福无边,心中三恶元来造。

拟将修福欲灭罪,后世得福罪还在。

但向心中除罪缘,各自性中真忏悔。

忽悟大乘真忏悔,除邪行正即无罪。

学道常于自性观,即与诸佛同一类。

吾祖惟传此顿法,普愿见性同一体。

若欲当来觅法身,离诸法相心中洗。

努力自见莫悠悠,后念忽绝一世休。

若悟大乘得见性,虔恭合掌至心求。

【释义】

出自《六祖坛经》,是六祖惠能大师对修福与修道、罪与忏悔、自性观照与见性等修行概念的深入阐述。

“迷人修福不修道,只言修福便是道。”

有些人在修行的过程中,只注重修福(如布施、供养等善行),而不去追求真正的道(即佛法的真理)。他们误以为修福本身就是修道,这种观念是错误的。修福虽然能积累福报,但如果不明白佛法的真谛,不进行内心的修行,那么这种修福并不能使人真正解脱。

“布施供养福无边,心中三恶元来造。”

布施和供养确实能带来无尽的福报,但这些福报并不能消除心中的三毒(贪、嗔、痴),因为这三毒是内心深处的根本烦恼,是造成一切痛苦的根源。

“拟将修福欲灭罪,后世得福罪还在。”

有些人希望通过修福来消除罪业,认为后世得到的福报可以抵消罪业。但实际上,即使后世得到了福报,罪业仍然存在,因为福报与罪业是两回事,不能相互抵消。

“但向心中除罪缘,各自性中真忏悔。”

真正的忏悔应该是从内心深处消除罪业的根源,而不是仅仅依靠外在的修福。只有在自性中真诚地忏悔,才能净化心灵,消除罪业。

“忽悟大乘真忏悔,除邪行正即无罪。”

当一个人突然领悟到大乘佛法的真正忏悔时,他会除去邪见和行为,从而达到无罪的境界。大乘佛法的真忏悔是指认识到自己的过错,并在内心深处进行改正。

“学道常于自性观,即与诸佛同一类。”

修行的关键在于观照自己的自性,即认识到自己的佛性。当一个人能够观照自性时,他就与诸佛菩萨成为同一类,因为佛性是每个人都具备的。

“吾祖惟传此顿法,普愿见性同一体。”

六祖惠能传承的是顿悟法门,他希望所有人都能认识到自己的自性,与佛性成为一体。顿悟法门强调的是直接认识到自己的本来面目,而不是通过长期的渐修。

“若欲当来觅法身,离诸法相心中洗。”

如果想要找到法身,就必须远离一切法相(即外在的形式和表象),在内心深处进行净化。

“努力自见莫悠悠,后念忽绝一世休。”

要努力观照自己的内心,不要懒散拖延。因为生命无常,一旦错过,就可能再也没有机会。后念忽绝一世休,意味着如果错过了修行的机会,这一生就可能白白浪费。

“若悟大乘得见性,虔恭合掌至心求。”

如果能够领悟大乘佛法并见到自性,就应该虔诚恭敬地合掌,真心寻求佛法的真谛。

修行的真谛在于内心的觉悟和自性的观照,而不是仅仅追求外在的福报。真正的修行应该是内外兼修,既要修福,也要修道,最终达到见性成佛的境界。

【感悟】

修行的真谛,不在于外在形式的修福,而在于内心的净化与觉醒。

单纯的物质布施虽能积福,但若不根除内心的恶念,罪业依旧存在。

真正的修行,是向内心深处挖掘,去除罪业的根源,通过真诚的忏悔与自我反省,达到心灵的纯净与正直。

我们应当时常观照自性,与佛性相应,才能领悟生命的真谛。祖师大德传授的顿法,旨在让我们认识到众生本具佛性,通过不断地自我提升与净化,最终与诸佛同体。

修行需勤勉不懈,虔诚求法,才能见性成佛,实现生命的终极解脱。

05

汝今名法达,勤诵未休歇。

空诵但循声,明心号菩萨。

汝今有缘故,吾今为汝说。

但信佛无言,莲花从口发。

【释义】

“汝今名法达,勤诵未休歇。”“汝今名法达”指的是现在有一个名叫法达的人。“勤诵未休歇”说明法达一直在勤奋地诵读佛经,没有停止。

“空诵但循声,明心号菩萨。”这里的“空诵”指的是只是口头上念诵佛经,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。“但循声”意味着只是机械地跟随着声音读诵,没有用心去体会。而“明心号菩萨”则是在提醒法达,如果能够真正明白佛法的真谛,就能够被称为菩萨。

“汝今有缘故,吾今为汝说。”法达之所以能够听到六祖惠能的教诲,是因为他有因缘。六祖惠能因此决定为他开示佛法的真谛。

“但信佛无言,莲花从口发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,只要法达能够真正相信佛的无言教诲,那么他的口中说出的言辞将会像莲花一样纯净和美好。

【感悟】

修行并不仅仅是口头的念诵,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和理解佛法的真谛。只有通过深入理解佛法的内涵,我们才能真正地与佛法相应,从而在修行上取得进步。

佛法的真谛往往是无言的。佛法的教诲并不是通过文字和语言来传达的,而是通过我们内心的体验和领悟来实现的。因此,我们应该在修行中保持一颗清净的心,去除杂念,才能真正地领悟佛法的真谛。

只有真正相信佛的无言教诲,我们才能在修行中保持正念,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。通过坚定的信念,我们的修行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,我们的口中说出的言辞才会像莲花一样纯净和美好。

我们要珍惜与佛法的因缘。法达能够听到六祖惠能的教诲,是因为他有因缘。我们也应该珍惜与佛法的因缘,努力修行,以期达到清净和解脱的境界。

06

自性具三身,发明成四智。

不离见闻缘,超然登佛地。

吾今为汝说,谛信永无迷。

莫学驰求者,终日说菩提。

【释义】

“自性具三身,发明成四智。”“自性”指的是每个人的本有佛性,即内在的智慧和觉悟的本源。而“三身”是指佛法的三种身,即法身、报身和应身。法身是指佛法的本体,报身是指佛法的圆满成就,应身是指佛法的应化示现。而“四智”是指佛法的四种智慧,即成所作智、妙观察智、平等性智和大圆镜智。成所作智是指佛法的实践智慧,妙观察智是指佛法的观察智慧,平等性智是指佛法的平等智慧,大圆镜智是指佛法的圆满智慧。

“不离见闻缘,超然登佛地。”“见闻缘”是指通过观察和听闻佛法,我们能够与佛法相应。而“超然登佛地”则是指通过修行,我们能够超越世间的烦恼和束缚,达到佛的境界。

“吾今为汝说,谛信永无迷。”“吾今为汝说”表示现在我要为你讲述佛法的真谛。而“谛信永无迷”则是指只要我们真正地相信佛法的真谛,我们就永远不会迷失方向。

“莫学驰求者,终日说菩提。”“驰求者”指的是那些只追求佛法的形式和言辞,而忽视了佛法的真正内涵的人。而“终日说菩提”则是指他们整天谈论着佛法的智慧,却未能真正地理解和实践佛法。

【感悟】

每个人都有内在的佛性,通过修行和觉悟,我们能够发现并发挥出这种佛性。佛法的三种身和四种智慧都是我们内在佛性的体现,只有通过深入修行和领悟,我们才能实现佛法的圆满成就。

佛法的修行并不仅仅是通过听闻和观察,更重要的是要超越世间的束缚,达到佛的境界。只有通过真正的修行和实践,我们才能超越烦恼和痛苦,实现内心的清净和解脱。

对于佛法的真谛,我们应该持有坚定的信念。只要我们真正地相信佛法的真谛,我们就永远不会迷失方向,而是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佛法的道路。

我们应该避免只追求佛法的形式和言辞,而忽视了佛法的真正内涵。佛法的智慧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知识,更是一种实践中的智慧。只有通过真正的实践和体验,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领悟佛法的真谛。

07

大圆镜智性清净,平等性智心无病。

妙观察智见非功,成所作智同圆镜。

五八六七果因转,但用名言无实性。

若于转处不留情,繁兴永处那伽定。

【释义】

“大圆镜智性清净,平等性智心无病。妙观察智见非功,成所作智同圆镜。”

这段话描述了佛法的四种智慧,即大圆镜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。大圆镜智性清净,意味着这种智慧的本质是纯净无染的,能够映照一切事物的真实面貌。平等性智心无病,表示这种智慧使心性达到平等无差别,没有烦恼和执着。妙观察智见非功,说明这种智慧能够洞见事物的本质,不执着于外在的功名利禄。成所作智同圆镜,表示这种智慧能够圆满地实现一切善行,如同圆镜一样无有障碍。

“五八六七果因转,但用名言无实性。”

“五八六七”指的是五种感官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)、第八识(阿赖耶识)和第七识(末那识)。“果因转”指的是因果的转化,即通过修行和智慧,我们可以转化因果,达到解脱的境界。“但用名言无实性”,虽然我们用语言和概念来描述佛法的智慧,但这些名言和概念本身并没有实质性的存在。

“若于转处不留情,繁兴永处那伽定。”

如果在因果转化的过程中,我们能够不执着于情感和欲望,那么我们就能够永远处于那伽定(即佛的境界)中,不被烦恼和痛苦所困扰。

【感悟】

佛法的智慧是清净无染的,它能够帮助我们映照事物的真实面貌,超越外在的表象和偏见。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这种清净的智慧,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我。

佛法的智慧使我们的心性达到平等无差别,没有烦恼和执着。我们应该放下自我中心和执着,以平等和慈悲的心态对待一切众生,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宁静。

佛法的智慧能够洞见事物的本质,不执着于外在的功名利禄。我们应该超越物质的追求,追求内在的智慧和精神的满足,以实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。

佛法的智慧能够圆满地实现一切善行,如同圆镜一样无有障碍。我们应该努力实践佛法的教义,以圆满地实现自己的善行和利益他人的行为,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。

08

不见一法存无见,大似浮云遮日面。

不知一法守空知,还如太虚生闪电。

此之知见瞥然兴,错认何曾解方便?

汝当一念自知非,自己灵光常显现。

【释义】

“不见一法存无见,大似浮云遮日面。”

即不执着于任何一法(即任何事物或概念),因为所有的法都是无常的、无自性的。这里的“无见”指的是不执着于任何见解或观念,不将任何一法视为实有或永恒。而“大似浮云遮日面”则比喻这种无见的状态就像浮云遮住了太阳,虽然云层暂时遮挡了阳光,但太阳的光芒依然存在,只是被遮挡了。

“不知一法守空知,还如太虚生闪电。”

“空知”指的是对空性的认识,即认识到一切法都是空性的,没有固定的实质。而“太虚生闪电”则是一个比喻,说明空性并不是绝对的虚无,而是在空性中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变化,就像太虚中突然出现的闪电一样,展现了空性的动态和活力。

“此之知见瞥然兴,错认何曾解方便?”

这种对无见和空性的认识是瞬间发生的,是一种直觉的领悟,而不是通过逻辑推理或思考得来的。这种知见虽然是正确的,但如果错误地理解或执着于它,就无法真正理解佛法的方便法门,即佛陀为了引导众生而设立的权宜之计。

“汝当一念自知非,自己灵光常显现。”

我们要在每一个念头中都能自知自己的错误,即认识到自己的无明和执着。通过这样的自我觉察,我们能够显现出自己内在的灵光,即佛性或本觉,它是清净无染的,始终存在于我们的心中。

【感悟】

佛法的核心智慧,即无见和空性的认识。一切法都是无常的、无自性的,我们不应该执着于任何一法或见解。这种无见的智慧能够帮助我们超越表象,看到事物的本质,从而减少烦恼和执着。

虽然无见和空性的认识是正确的,但我们不能错误地理解或执着于它。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,理解佛法的方便法门,灵活地运用佛法的教义来引导自己和他人走向解脱。

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自我觉察,不断反省自己的念头和行为,以此来显现出自己内在的灵光。这种灵光不是外在的,而是我们本有的佛性,它清净无染,是我们实现觉悟和解脱的根本。

通过不断的修行和自我提升,我们能够逐渐显现出这灵光,达到内心的清净和外在的和谐。

09

惠能没伎俩,不断百思想。

对境心数起,菩提作么长?

【释义】

“惠能没伎俩,不断百思想。”

“惠能”是六祖惠能的名字,“没伎俩”意指没有特殊的技巧或方法,“不断百思想”则是指不断思考、不断反省自己的念头和想法。惠能大师在修行过程中,没有依赖任何外在的技巧或方法,而是通过不断内省和自我觉察来修行。

“对境心数起,菩提作么长?”

“对境心数起”指的是在面对各种境界时,心中会生起各种念头和想法。而“菩提作么长?”则是一个反问句,意指菩提(觉悟)并不会因为外在的境界而有所增长或改变。修行应该注重内心的变化和提升,而不是外在的境界。

【感悟】

修行并不是依靠外在的技巧或方法,而是通过不断的内省和自我觉察来实现。

在修行的过程中,我们会面对各种境界,心中会生起各种念头和想法,但这些都是外在的干扰,不应该成为我们修行的障碍。

觉悟并不会因为外在的境界而有所增长或改变。真正的觉悟是在内心的变化和提升中实现的,而不是通过外在的境界或形式。因此,我们应该专注于内在的修行,通过不断的内省和自我觉察来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。

10

心地含诸种,普雨悉皆萌。

顿悟华情已,菩提果自成。

【释义】

“心地含诸种,普雨悉皆萌。”

“心地”指的是我们的心性或心灵,“含诸种”意味着心地中蕴含着各种种子,这些种子代表着我们内在的潜能和可能性。而“普雨悉皆萌”则是一个比喻,意指当心地得到适当的滋养和条件时,就像普降的雨水滋润大地,所有的种子都会发芽生长。

“顿悟华情已,菩提果自成。”

“顿悟”指的是瞬间觉悟,即在一刹那间领悟到佛法的真谛。“华情”指的是花朵的情感,这里用来比喻顿悟的喜悦和解脱之情。“菩提果自成”则是指一旦达到顿悟的境界,觉悟的果实就会自然成熟。

【感悟】

每个人的心地都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潜能,只要得到适当的滋养和条件,就能够开花结果。就像种子需要雨水的滋润才能发芽生长一样,我们的心地也需要佛法的智慧和修行的实践来启发和成长。

顿悟是一种瞬间觉悟,它不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才能达到的,而是在一刹那间领悟到佛法的真谛。顿悟带来的喜悦和解脱之情,就像花朵绽放一样,是自然而然的结果。

编撰整理 | 释放能量 (ID: SFNL88 )

素材来源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,仅限交流学习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数据

缙的意思解释
365bet正网开户

缙的意思解释

⌛ 07-05 👁️‍🗨️ 5972
做一个完整网站的流程(独立完成个人网站)
office365邮箱手机版

做一个完整网站的流程(独立完成个人网站)

⌛ 07-24 👁️‍🗨️ 7961
斗鸡要如何养才不怕土鸡斗鸡要怎么养才不怕土鸡
office365邮箱手机版

斗鸡要如何养才不怕土鸡斗鸡要怎么养才不怕土鸡

⌛ 09-22 👁️‍🗨️ 3268